您当前位置: 部门首页 >> 工作动态 >> 正文

《广西日报》要闻版报道我院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

来源:党委组织部     时间:2013/08/14 15:18:27 点击:

编者按:自我院“美丽广西·清洁乡村”活动工作队进驻兴安以来,围绕“清洁家园”、“清洁水源”、“清洁田园”工作,积极践行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。2013年8月14日,《广西日报》要闻二版头条以《身心沉下去认识提上来》为题,报道我院青年教师访民情、办实事、转作风的事迹,人民网、中国日报网等知名网站纷纷转载,社会反响热烈。现全文转载,以飨读者。

身心沉下去 认识提上来

——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青年教师访民情、办实事、转作风纪实

本报记者 梁 莹 本报通讯员徐艺萍

对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青年党员王冀宗来说,这个暑假过得很特别。老家远在内蒙古的他,假期坚守在“美丽广西·清洁乡村”活动联系村。“虽然不能回家看望父母,但看着群众跟我们越来越亲近,身边的环境越来越美丽,我心里特甜。”他笑着说。

身心沉下去,认识提上来。这是桂林航院培养青年党员干部的有效方法。在“清洁乡村”活动中,该院选派的队员全是80后。

“青椒”基层解民忧

没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被称为“青椒”。“比起上课,基层工作更加纷繁复杂,如何转变‘象牙塔’心态,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。”工作队员刘飞说。

说起自己联系的双河村,刘飞还清楚地记得一个月前的场景。为了实现垃圾“村收镇运县处理”的管理目标,村里准备修建一个综合垃圾池,但工程迟迟开不了工。

“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就不是小事,得依靠群众的力量,从群众的角度入手分析问题。”刘飞说。他和队员们顶着烈日连续走访农家收集民意,几天下来终于弄清了好事“遭冷水”的原因。

双河人口多,面积大,垃圾池建在哪里,村民们的意见不统一。“建在村口,部分村民丢垃圾太远不方便;建在村里,公用地不足,占用自家田地村民也不愿意。”村支部书记为难地说。

访民情还需解民忧。队员们把村民召集在一起,为大家解读保护环境的重要性,推心置腹与村民商量实际问题。通过确定备选地点后,村民集体商讨,最后公开投票,垃圾池终于确定了选址顺利动工。

如今,双河村垃圾“村收集”的目标已经实现,一个更大的惠民项目在队员的努力下顺利推进。刘飞指着车来车往的工地说:“这是投资150万元的双河垃圾综合转运站,有了它每天的垃圾都能及时清运,到时候村民的生活环境将会更美。”

“田间课堂”促环保

8月份正是兴安葡萄成熟的季节,走在乡间,满眼的紫红色“小铃铛”预示着丰收的喜悦。然而在路边,随意丢弃的农药瓶和塑料薄膜等“白色污染”打破了田园色彩的和谐。

问题不仅仅如此,队员们沿江调研时发现,河流的清洁情况也不容乐观。花桥村与著名的灵渠风景区一水相望,而在村里的大小天平坝周围以及河道里,生产垃圾、生活垃圾四处散落。政府部门组织过好几次清扫,但是过不了多久,这些污染物又死灰复燃。

要做好清洁家园、清洁田园、清洁水源这三项工作,靠单一的“大扫除”只能治标,转变大家的思想观念才是标本兼治的关键。于是,一项旨在提升群众环保意识的“田间课堂”活动在这些年轻人心中应运而生。

队员们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,制作成精美的课件,把田野变成环保小课堂,还把环保知识编成一首首上口易记的“打油诗”、“顺口溜”,制作成了千余份环保宣传材料,走进农家宣讲发放。白天村民们忙农事,队员们就利用晚间走村入户为大家宣讲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环保知识,促使大家转变观念。

“群众是我们的老师”

经过基层工作的洗礼,队员们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了真实感受。徐满表示:“群众是一面镜子,了解群众所需,务实为民办事,能正衣冠,知荣辱,从这一点上来说,群众也是我们的老师。”

脱产来基层工作之前,徐满是学院思想政治课程教师。上基础课的他,感到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大。调查显示,作为基础必修课,思想政治课在高校是块‘难啃的骨头’,不少同学认为这门课枯燥乏味,学生的听课率越来越低,旷课更是屡见不鲜。

“通过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,我不仅积累了不少基层的工作方法与经验,更重要的是,回到学校我会把在基层工作的点点滴滴跟同学们分享,理论联系实际讲课,一定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得更生动、更精彩。”徐满说。

上一条:我院举办2013年暑假中层领导干部培训班 下一条:今天是党的生日 我院广大党员隆重庆祝建党92周年

关闭